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基督是新約的執事?

圖片
答案是: 是,也不是。 讓我仔細分開說明—— ✝️ 一、「是」——基督確實是新約的執事(從根源與本體上) 在最終的意義上, 基督是新約的中保與根源性的執事 。 保羅在《希伯來書》明確指出: 「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祂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 (希伯來書 8:6) 這裡「職任」原文  leitourgia (λειτουργία),可譯為「執事職分」或「服事的工作」。 而「中保」( mesitēs ) 表明祂是使人與神之間立約、通達的那一位。 因此: 祂是新約的創立者 (祂的血立了新約,太 26:28)。 祂是新約的中保 (來 9:15)。 祂是新約服事的根源與榜樣 (祂服事人,不受人服事,太 20:28)。 從這意義上說, 基督是新約的元執事 ,所有後來的使徒(包括保羅)都是祂的延續與反映。 他們所執行的「新約職事」,其實就是基督的生命與服事藉著他們運行。 所以保羅在 哥林多後書 3:6 說: 「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 這裡的「他」指的就是  基督藉著聖靈 。 也就是說:我們是基督在地上的「共職人」, 祂是源,我們是流。 🕊️ 二、「不是」——從職分執行上,保羅等人是執事 若嚴格按哥林多後書 3 章的語境, 「新約的執事」指的是 人間的僕人與傳道人 ,特別是保羅自己與他的同工。 因為: 保羅在3:6說「 我們 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明顯指他自己。 上下文是保羅為自己的使徒職分辯護,不是論基督的身分。 在新約教會結構中,基督是 主 與 頭 ,而不是被差遣的「執事」。 所以,從功能上: 基督是主的靈,是差派者; 保羅與教會是新約的執事,是被差派者。 就像太陽與月亮的關係—— 基督是光的本體, 執事只是反照祂榮光的器皿。 🌅 三、綜合神學結論 層面 基督 新約執事(保羅與信徒) 身份 新約的中保、根源性大祭司 新約的僕人、傳遞者 功能 以血立約、賜聖靈、赦罪 宣講福音、服事聖徒 職分方向 從神到人(啟示、拯救) 從基督到眾人(傳遞、服事) 權柄 源頭與主宰 工具與管家 關係 我們是祂服事的延伸 祂是我們職事的本體 🙏 簡短結論句(可以作為查經筆記用) 基督是新約的中保與大執事, 我們是祂新約服事的延伸與器皿。 祂以血立約,我們以生命服事。 祂是源,我們是流;祂是榮光,我們是反照。

哥林多後書 3: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圖片
哥林多後書 3:17 這句話是保羅神學中非常關鍵的一節,它串起了舊約律法、聖靈的新約、以及信徒得自由的整個核心真理。 讓我用嚴謹、聖經為根基的方式一步步為妳拆解。 📖 原文經文與翻譯 哥林多後書 3: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Now the Lord is the Spirit, and where the Spirit of the Lord is, there is liberty. (NASB 1995) 這節話其實分成兩個層次: 1️⃣  主就是那靈 (The Lord is the Spirit) 2️⃣  主的靈所在之處,就有自由 (Where the Spirit of the Lord is, there is liberty) 一、第一層:主就是那靈 這不是在混淆「基督」與「聖靈」的位格, 而是說: 復活的基督現今藉著聖靈臨在並運行。 保羅在這裡的邏輯是: 摩西代表律法的舊約。 保羅與信徒代表聖靈的新約。 那位「主」(基督)如今透過聖靈在信徒裡運作,使人能親近神。 也就是說, 聖靈就是使我們與基督相連的那位主的臨在。 二、第二層: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 這裡的「自由」(希臘文  ἐλευθερία eleutheria ) 不是政治自由,也不是任意妄為。 它是一種 屬靈釋放的自由 ,包含三個層面: 1️⃣ 從律法的咒詛中得自由 舊約的律法揭露人的罪,卻不能救人,只會叫人恐懼與死亡(參3:6–9)。 當聖靈來時,使我們明白: 基督已替我們成全律法,我們不再靠行為稱義。 「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加 5:13) 「因為生命之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羅 8:2) 這是 良心的自由 :不再被罪咎和恐懼轄制。 2️⃣ 從遮蔽中得自由 舊約的摩西戴上帕子(林後 3:13),象徵百姓心眼被蒙蔽。 但當聖靈來,使人「心歸向主」(3:16),帕子就除去了。 因此,「自由」也指: 得以坦然面對神,不再被遮蔽、隔絕。 信徒如今可敞著臉親近神、被祂的榮光改變(3:18)。 這是 親近的自由 :可以直接面對神的榮耀而不致滅亡。 3️⃣ 從罪與肉體的轄制中得自由 聖靈的同在使人有能力拒絕罪、選擇真理。 這是「自由的力量」——不再被情慾、恐懼、人的意見所挾制。 「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

四海聖經學院課程 哥林多後書1-9章手寫筆記

圖片
 

路加17:3–4的重點不在「對誰」,而在「如何」

圖片
  從聖經文本、原文與神學原則三方面拆解: 一、文本脈絡:路加福音 17:3–4 「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轉說:『我懊悔了』,你總要饒恕他。」 這裡的「弟兄」(ἀδελφός  adelphos )在當時的猶太語境裡,既可指 血緣的弟兄 ,也可泛指 同屬一個群體的人 。而在耶穌講這話時,祂的聽眾尚未成為教會成員,「教會」這個概念還沒成立(馬太16:18才首次預言)。因此 這裡的「弟兄」 不是專指教會內的信徒,而是任何與你有關係的人——鄰舍、家人、同胞。 耶穌在登山寶訓(馬太5章)也早就明確指出: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 若我們要愛仇敵、為他們禱告,那怎會有「不適用於外邦人」的道理? 二、原文邏輯:饒恕的條件與對象 路加17:3–4的重點不在「對誰」,而在「如何」—— 耶穌教導的核心是: 饒恕應建立在悔改的基礎上 (“if he repents, forgive him”)。 因此,真正的重點是「悔改」這個條件,而不是「弟兄」這個對象。 凡是願意悔改的人,不論是猶太人、外邦人、信徒或未信者,都該在這原則下被饒恕。若把「弟兄」限縮成「教會內成員」,那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那些還沒悔改的羅馬兵丁祈求「父啊,赦免他們」就顯得自相矛盾了——但祂並不矛盾,因為祂顯出神的心腸: 願萬人悔改,不願一人沉淪 (彼後3:9)。 三、神學原則:教會不應建立雙重標準 若說「這只適用於信徒之間」,那就等於承認基督徒可以對外人懷恨、不饒恕。這違背了最核心的律法總綱: 「要愛人如己。」(太22:39) 「人」這個字沒有界限。耶穌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中(路10:29–37)早就拆毀了「鄰舍」的界線。 所以,那位領導的講法,實際上是: 把神的話變成本位主義; 把「教會內部倫理」絕對化,卻忽略了神的普世愛與公義; 把「饒恕」變成「宗教限定」,這是法利賽式的錯誤。 四、正確總結 路加17:3–4的原則: 凡願悔改的人,都應該被饒恕 。 饒恕的條件是悔改,不是身分。 若對外人不願饒恕,就已違背了神的愛與公義。 📖  聖經整體真理的對照: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6:31) 「若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8) 「所以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七十個七已在第一世紀完全應驗」的時間軸版本 (Dan. 9:24-27)

圖片
以下是根據保守 Church of Christ「七十個七已在第一世紀完全應驗」的時間軸版本, 附上具體年份 (採主前 457 年為起點,是學界最常見的計算方式之一): 📜 七十個七的歷史時間表(保守 Church of Christ 觀點) 時段 年數 西曆年份(約) 歷史事件 屬靈意義 7 個七 49 年 B.C. 457 → B.C. 408 亞達薛西頒令重建耶路撒冷(尼希米 2 章) 城牆、街道在艱難中重建,應驗 但 9:25 上半句 62 個七 434 年 B.C. 408 → A.D. 26 從重建完成到基督出現 彌賽亞「受膏」──耶穌在約旦河受洗、開始事奉(路 3:1–23) (69 個七總和) 483 年 B.C. 457 → A.D. 26–27 — 彌賽亞時代開啟 70 個七(第 70 個七)前半 3 年半 A.D. 27 → A.D. 30 春 基督公開事奉 「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宣講新約真理 第 70 個七中點 — A.D. 30 春 十字架受死 「一七之半使祭祀與供獻止息」──舊約獻祭終止(希 10:10–14) 第 70 個七後半 3 年半 A.D. 30 → A.D. 34 福音仍集中於猶太人; 司提反被石打(徒 7 章) 猶太民族正式拒絕彌賽亞;福音轉向外邦(徒 8 章、11 章) 七十個七結束 — A.D. 34 七十個七期滿 以色列的特定「救贖期」完結,教會時代展開 隨後審判 — A.D. 70 羅馬提多毀滅耶路撒冷與聖殿 「那行毀壞可憎的臨到」──神的審判臨及不信的以色列 ✝️ 總結(按 Church of Christ 傳統) B.C. 457 起算 → A.D. 34 止。 前 69 個七(483 年)至 A.D. 26 耶穌受洗; 第 70 個七前半至 A.D. 30 十字架; 後半至 A.D. 34 司提反殉道。 七十個七結束於福音轉向外邦, 整個預言在基督裡完全應驗。 一句話概括: 🕊️「A.D. 30 十字架在中點,A.D. 34 司提反在終點。」 七十個七預言的終結,正是 舊約終止、新約普及萬邦 的時刻。  

《馬可福音 11:25 正確解釋神學卡》 Theological Reference Card for Mark 11:25

圖片
✦ 經文 Scripture 可 11:25 Mark 11:25 「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 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And whenever you stand praying, if you have anything against anyone, forgive him, so that your Father in heaven may also forgive you your trespasses.”  (ESV) ✦ 原文字義 Greek Word Study ἀφίημι (aphiēmi)  = to send away, to release a debt, to forgive a sin. → 在神對人的層面譯為 “forgive sins / pardon”, 在人與人之間應譯為 “饒恕 / 原諒”,表示 真實解除罪責 ,而非單純情緒釋放。 ✦ 正確神學解釋 Correct Th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面向 Aspect 說明 Explanation 饒恕的本質 Nature of Forgiveness 馬可 11:25 的 “饒恕” 是實質的饒恕,不只是心態預備。 The forgiveness here is actual and substantive, not merely an emotional readiness. 前提條件 Condition 仍以 對方悔改 (rep entance)  為前提;沒有悔改,就無真實饒恕。 True forgiveness is only possible when repentance occurs. 信徒責任 Believer’s Responsibility 不懷恨、不報復,把審判權交給神,並為對方悔改禱告。 Do not harbor bitterness or seek revenge; entrust justice to God and pray for the offender’s repentance. 對應原則 Biblical Harmony 與 路 17:3–4 一致:「若他懊悔,就饒恕他。」 Consistent with Luke 17:3–4: “If he ...

Doing Good and Doing Right

圖片
Doing good  without doing what is  right  in God's eyes can lead to spiritual compromise. God's righteousness must define what is good, not our own compassion or reasoning.  Even if someone seems to do "good" by supporting a family, if it involves breaking laws or harming others (like selling harmful products such as illegal cigarettes), it cannot be justified as right. God wants us to love mercy  and  do justice. Mercy must not cancel justice. We can be compassionate to someone in need, but still uphold righteousness. Mercy and justice are not opposites; they work together under God's truth and good intentions don’t justify wrong doing.  Proverbs 14:12 –  “There is a way that seems right to a man, but its end is the way of death.” Just because something feels right or seems compassionate doesn't mean it's spiritually safe. If a law enforcer allows someone to continue sinning (continue to do wrong) out of pity, that person may never feel the ...

Only One temple in Jesus' time

圖片
In Jesus’ time, there was  only one Temple  in  Jerusalem , where all sacrifices were offere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Moses.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synagogues  throughout the land for prayer, teaching, and reading Scripture, the  Temple still held a unique and sacred position —for certain feast days, such as Passover, Pentecost, and 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the Law required the people to go up to Jerusalem to worship . Jesus’ ministry  called and prepared people  to receive  the Law of Christ . The  Old Covenant ceased , and the  New Covenant took effect at the cross , when His blood was shed. From that moment on, worship is to be offered “ in spirit and in truth ” through the gospel of Christ. The true temple is no longer a building but  those who follow Christ and keep His word . God’s Spirit dwells in them through His word —as they obey and live by it, His Spirit shapes their hearts and actions. The destruction of ...

Ecclesiastes 9:5 and Ephesians 3:10

圖片
💟  Ecclesiastes 9:5  — Interpretation in the Church of Christ and Conservative Biblical Teaching “After looking at Coffman’s Commentaries on Ecclesiastes 9 he points out interesting points … you plainly state the dead don’t know what happens on Earth. … This text is talking about dead as it relates to earthly affairs.” —  La Vista Church of Christ ,  “Does Ecclesiastes contain statements that don’t make sense to Christians?” Source:  La Vista Church of Christ URL:   https://www.lavistachurchofchrist.org/cms/does-ecclesiastes-contain-statements-that-dont-make-sense-to-christians/ In this article, the church cites Coffman’s commentary, explaining that  “the dead know not anything”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dead  no longer know or participate in what happens on Earth . It is a statement concerning  earthly affairs , not a denial of spiritual awareness in the afterlife . “Whatever your hands find to do, do it with your might; for there i...

傳道書 9:5 和 以弗所書 3:10

圖片
 💟關於 傳道書 9:5 在 Church of Christ /其連結教導中的解釋 “After looking at Coffman’s Commentaries on Ecclesiastes 9 he points out interesting points … you plainly state the dead don’t know what happens on Earth. … This text is talking about dead as it relates to earthly affairs.” — La Vista Church of Christ 回應 “Does Ecclesiastes contain statements that don’t make sense to Christians?” 出處:La Vista Church of Christ 網站 網址:  https://www.lavistachurchofchrist.org/cms/does-ecclesiastes-contain-statements-that-dont-make-sense-to-christians/   La Vista Church of Christ 在這篇文章中,該教會引用 Coffman 的註解來指出:傳道書 “dead know not anything” 的說法,是在講 「死者不再知道地上正在發生的事」。他們認為這是  就地上事務而言  的斷言,而非否定靈界知覺。 關於 傳道書 9:5 在 Church of Christ 聖經教導中的應用 在 West Palm Beach Church of Christ 的聖經教導 “Ecclesiastes 9, Have a Blast While You Last” 中,在論及經文 9:10 時寫到:“Whatever your hands find to do, do it with your might;  for there is no work, planning, knowledge, or wisdom in Sheol where you are going. ” 出處:West Palm Beach...

「天使長」的定義(根據聖經與基督的教會的理解)

圖片
  聖經提到「天使長」(archangel)時,是指 天使的領袖階層。聖經沒有明說只有一位或有多少位,但我們確定的一點是:唯一被聖經點名的天使長是米迦勒。他是一位被神差遣的屬靈軍長,為神的子民爭戰、保護神的百姓。他是受造的靈界存在,不是基督;基督遠超過天使,是神的兒子(來1:4–6)。 主要經文與解釋 但以理書 12:1 「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 大君米迦勒必站起來…」 👉 這裡顯示米迦勒是神設立來保護祂百姓的屬靈元首。 猶大書 9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 👉 唯一直接稱米迦勒為「天使長」的經文,顯示他是天使的首領之一,但他也只靠神的權柄爭辯,而不是靠自己。 帖撒羅尼迦前書 4:16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 天使長的聲音…」 👉 這裡顯示主再來時會伴隨天使長的聲音,但並沒有指明是哪一位。 簡單結論 「天使長」是指天使的領袖階層,不一定只有一位;聖經啟示中 唯有米迦勒被清楚點名。他是神所差派的大能天使,為神子民爭戰;而基督遠超過天使,祂是天使都要敬拜的主。